温里罕曾经给他的主子拍过胸脯,说是这汉城的城中要出了什么乱子,他带着这四百国族的士兵,肯定能够平定。
“万余高丽士卒,国族勇士过百,可一举而平”
这话可是被内文院的宁完我郑重其事的写到官方的文卷之中,实际上,这句话和真实情况相距倒也不太大。
朝鲜从国王到下面的普通小兵都是害怕这四百八旗兵马,如同畏惧狼虎,根本不敢有什么反抗的意志,就算是真实的实力对比,朝鲜执行所谓的文贵武贱要比大明彻底很多,士兵近乎于贱业,有如奴隶,根本没什么战斗力,能打的火铳兵,差不多全部被抽调到满清鞑虏那边服役了。
相比于去老林子抓取生女真和索伦、去和辽镇兵马作战、去草原上防御蒙古的满清士兵来说,汉城内的这四百一十五名满清兵马则是舒服到了极点,先不说朝鲜上下把他们当作太上皇一样的供着,吃喝用度都是堪比贵家,朝鲜女人也是不缺,不过就是长的不行。
这温里罕在盛京有点小关系,所以驻守在汉城的这个差事可以一直霸着。而不是给其他人轮换,这样的舒服日子,换谁也不愿意轮换。
回到满清,一个正蓝旗地参领算个鸟,见谁的面都要自称奴才,磕头问安,可在这汉城,那就是标准的人上人。就在今年四月,温里罕喝醉了酒在汉城大街上打马狂奔,和左议政的车驾冲撞,左议政那可是朝鲜的正一品,一般都是王族担任,相当于大明的内阁首辅,大清亲王郡王。
可这左议政却是温顺的给温里罕让路,第二天还送来了人参和若干的金银当作“醒酒”。这样地好日子,谁愿意离开啊,而且听盛京那边传来的消息,说是一贯是羸弱的大明居然在河间府打了个胜仗,连大将军阿巴泰和岳托都是死在关内了。实在是太凶险,还是在这个汉城享受富贵太平的好。
崇德五年(崇祯十三年)的时候,这日子也就是过的舒服,可崇祯六年之后。进帐也是跟着丰厚起来。
原因是大明和倭国的商人们,纷纷从海路上过来,在汉江口那边的仁川港登陆,售卖各种货物。
开始地时候,温里罕等人都是颇为的紧张,以为这是敌国来打听消息的密探,汉城这边一般都没有什么外国商人前来的,因为朝鲜和大明本来有一条商路。是走了两百多年的陆路,大部分货物都是从那里输出。
现在即便是这条路被满清占据,可大明地商人还有朝鲜的商人依旧是没有断了贸易,不需要在海路上多此一举。
怀疑并没有持续多久,从盛京那边赶来的采买说明了一切,这些从外洋从江南过来的精细玩意,据说很对盛京各旗贵家地胃口,而且这些船只也能把大明腹地的消息带过来些。好处多多。
这些商人带来的货物的确是好。比在辽东那边交易的东西精细,而且花样也多。不光是盛京那边的人要,汉城的王族和文武两班的贵人以及那些富商们也都是大批地购买,慢慢的这生意就大起来了。
几家大的商人都是在仁川港和汉城这边开设了货栈商铺,做起了长久买卖,本来开始还有几名倭商的,后来都是被大明的海商给挤走了,听说那些倭商的运气也不好,在海上遭了风浪,人死船沉。
这些在城内做生意的商人们是大明的子民,可这朝鲜已经是满清地藩国,双方可是敌国地关系,敌国之间那自然要互相视为敌人,这些铺子尽管都和盛京那边有些这样那样的关系,可县官不如现管,这几个铺子总是给温里罕他们送些常例地孝敬,每有大批货物到岸的时候也都是给一笔钱。
温里罕没想到自己驻守汉城,除却个舒服日子之外,居然还有外快赚,而且这外快是一月比一月多,那些商人们的生意见好,他这边收到的孝敬也是越多。
而且这些大明的商人看着比汉城的朝鲜人还要软,平日过去见到自己和手下的旗丁都是点头哈腰的问好,有些贪心旗丁的在店铺里拿点东西赚个便宜,那些商人伙计也不敢阻拦。
就连听说在河间府打了胜仗,这些南边来的大明商人还都是客气的了不得,都是些软趴趴的孬种。
这顺治元年的十月,温里罕过得又要比从前更加安心惬意,因为他得到了来往于盛京那些人的消息,说是睿亲王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本来残破的正蓝旗成了被拉拢的对象,温里罕的主子据说又上了一级,坐上了都统的位置,这么一来,他温里罕在这汉城的舒服日子还要多过些时间。
按照往年的规矩,十月之后,海冰封港,风浪太大,南边的船往往过不来,但这朝鲜国和大清也是要过春节的,这年节的时段,各项值钱的货物卖得格外好,所以各个大商铺都要集中运送一批货物过来储备着。
大批的货物进出,自然少不了给他城守温里罕大爷的常例孝敬,温里罕盘算着,自己手里这几年剩下了不少钱,那郑家开的铺子一直是邀请他去入个股,答应一成股的银子给他分三成股的红利,是不是把这个钱投进去。
十月十二,满清驻扎在朝鲜汉城的参领温里罕看着天气不错,准备上街逛逛,他带着两名随员一起。
所谓的逛街也就去汉城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15553/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15553.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四百四十八章 平静的前奏)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特别白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