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很难做到。”史迪威将军不情愿的承认道。
“那就对了,我们既然无法击退已经侵入下缅甸的日军,那么我们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守住上缅甸,把缅甸的北部山区尤其是从中国到缅甸再到印度的路上通路保护住。这样我们至少还可以从缅北山区穿过丛林再修筑起一道新的公路,用这条公路代替已经被日军切断的滇缅公路。虽然这一带地区的地形非常复杂,修筑公路的条件非常恶劣,但是只要美国朋友提供足够的工程部队和机械,相信修筑这一条公路并不是做不到的。”刘建业说道。
刘建业这样说的依据就是在原先的时空里,在中国驻印军前面不断向日军缅北地区部队动进攻,不断推进的时候,美国的工程部队依靠大量的工程机械,紧跟着中**队的脚步,在缅北的山区和丛林里修筑了一条从印度的利多通往中国的公路,这条公路被最高统帅亲自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既然以前的时候能够做到,那么现在肯定还是能够做得到。
“这个建议看起来比较符合现实。”陈长官点着头说道。
“说得不错,情况变了,计划自然也要跟着变。”最高统帅也微微的点头。对于最高统帅来说,能够维持一条供给运输线,就是他动这次作战的最低目的了。只要保证这一点,那么其他的东西能争取多少就争取多少,争取不到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
“我不这样认为,只有不断的向日军进攻,才是最好的战术。我们必须向日军进攻。我军立即反攻,或可得大规模胜利之战果。反之,如再拖延十日,敌在此期间,必尽增援,加强仰光之防御,恐击退之非易事矣。”史迪威将军对刘建业的想法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根据刘建业在后世对史迪威将军的了解,史迪威对中国之行雄心勃勃,3月6日,当史迪威得知最高统帅将把缅甸战役指挥权交给他时,如释重负,写道:“现在我不必每天早上在惶恐不安中醒来,搞不清楚我究竟能做些什么来证明我的存在价值了。那种日子实在难以忍受。”可见,史迪威一开始就没有把其在中国的位置限于最高统帅的参谋长地位上,指挥军队建功立业,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标。而他当时对中日两军的素质、特点、战斗力均未有全面了解,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按照他“具有以最快的度轻率地作出最生硬的结论的才能”的个性,进攻战显然更符合他的选择。
当然,史迪威之所以主张在缅甸进行积极的进攻作战,更主要的还是源自于美、英的全球战略。美、英以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对保持英国作战能力的重视也当然要远远过中国。缅甸作为印度屏障,保住缅甸,对防止日本攻印,减轻英国在印度的压力,使其在欧洲战场充分挥作用有重要意义。早在3月份,“英国和印度政府开始担心印度的安全。韦维尔怀疑以他所能使用的军队能否保护印度。因此曾经指定调往缅甸的地面和空中分遣队被转派到锡兰,在印度境内的部队继续留在原地。”而史迪威积极主张在缅展开进攻作战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本来)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的兵力。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有的东西-兵员-贡献给盟国事业的最好办法。”所以虽然史迪威对英国在缅甸的避战退却极感不耐,但他仍然接受这这一现实,并在战争指导中多次以中**队作为英军退却的掩护。战役结束后,史迪威告诉最高统帅:“英方在缅甸战役之终,参与军队约一万六千名,唯撤退至印度者,则为三万六千名。”对英方在缅力量有清楚了解。但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他却多次以英军力量薄弱、如不增援将被击垮为由,调派中**队增援英军。了解了史迪威的这一战略背景,对其后来在战役指挥中出现的一些违背军事常识的决策,就能够有更准确的把握。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56498/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5649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部第二百三十二章 血战落幕(三))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鸡鸡炖蘑菇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