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的很仔细,越听心中就心中有些沉重。
自古以来,朝廷之争,最怕的就是站错队。
这一次如何去站队,对他们日后能不能保住手中的权利,有很大的影响。
“其实这种状况,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张昭沉思了一番,他的政治智慧反应很快,道:“陛下想要孙家的子孙去争去夺,然后选出一个好的储君,继承这大吴庞大的江山,说得过去,而且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个好消息!”
“好消息?文国公的意思……”
潘凤马上就要临行去西域,但是东宫悬空的事情他也很关注,毕竟储君关乎日后朝廷的格局。
“武国公,你想想,这消息如果散播出去,相信朝中很多派系的人都会心动的!”张纮斜睨了张昭老家伙,淡淡的补充了一句:“不怕他们不动,只要他们动起来,我们的安全了!”
他们这些老家伙,最怕的就是年轻人拧成一股,把他们赶下位置。
要是其他派系的人先一步斗起来,他们就稳了。
“到时候恐怕没有人坐得住!”
潘凤目光顿时明亮起来了。
“他们去冲锋陷阵,打上几场之后,有利明确的局势,我们在出手,我们只要稳坐钓鱼台,边然坐收渔人之利?首辅这个主意好。”
众人反应过来了,顿时露出了一抹笑容。
“当年我们随着先帝南征北战,兢兢业业,历经两朝,见证了大吴朝在短短十数年的时间之中崛起,如今我们老的,还要算计小辈,羞愧也!”
张昭不禁的叹了一口气。
他也不想要这样,但是手中的权利很沉重,让他就这么放下了,他始终又不甘心,有些东西拿起来容易,放下就难了。
“我们本来就是陛下一柄磨刀石!”
张纮淡然的道:“陛下如今纵容我们争权夺利,甚至向着我们,不就是让我们使劲的磨砺如今朝堂之上,尚未成气候的小辈吗?”
“虽然朝廷文武现在是以我们为首,但是后起之秀可不少,吕布鞠义为首的降将一派,诸葛亮陈到的西川公派系,周瑜孙策为首的江国公派系,顾雍陆逊为首的世家一派,年轻一辈之中还有苏门步子山,他们如今身在高位,皆然出身书院,拉起了自己的派系,吕蒙他们讲武堂派系也渐渐在军中站稳脚步!”
有人不禁唏嘘的说道:“现在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坐在这里,实属不易啊,用点手段对付他们,也说得过去!”
“此事到此为止!”
张昭目光一扫而过,对着众人,平静的道:“我们目前要做的是能稳,要是做的太过了,恐怕陛下就会出手收拾我们了,诸位,我们虽然抱成团在朝廷生存,但是最好还是低调一点,一旦被盯成结党营私,可不是一件好事!”
“嗯!”
“是应该低调一点!”
“各司其职,能不见,还是不要见!”
众人点点头,一个个面容正色,神色凛然。
但是他们恐怕想不到,仅仅不用一夜的时间,他们几个人之间聚在一起的小型会议的内容已经传到了紫禁宫里面去。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孙权闻言,嘴角不禁扬起了一抹冷笑:“这些老家伙,精力是越来越旺盛了,看来在中原统一之后,他们是看到的危机感,所以对储君之事,越发的上心啊!”
“陛下,立储君的事情关乎整个朝廷未来的局势,也关乎他们每一个人自身的利益,朝廷之中的大臣,谁敢对这事情不上心啊!”
李儒毕恭毕敬的站在旁边,低声的回答。
锦衣卫的重心虽然准备放在西域,但是从曹魏撤出来的力量,却用在了大吴朝的臣子身上。
监控降臣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毕竟曹魏虽然投降了,可还是有不少臣子心中对大吴朝廷是有些抵触心理的,让曹魏降臣融入大吴朝廷这是大政策,在大政策之下,也要防着他们心有不甘而捣乱。
能进入中枢的,基本上动动笔,下面受苦的就是大吴的百姓,一丝一毫都不能出差错。
既然盯着这些降臣,难免也会盯上了大吴朝如今身居高位的大臣,张昭程普他们都是跺跺脚整个大吴朝都会地震的大臣,他们文武之首聚在一起开小会,这种事情自然是瞒不住他们的眼线。
“老李头,按照你这么说,吕布顾雍周瑜他们也会动?”
孙权眯起了琥珀晶莹的眼眸,沉声的道:“朕自问还年轻,不说多了,活个二三十年没问题,需要这么紧张一个储君之位吗?”
“陛下,这几年他们应该不会乱动!”
李儒想了想,摇摇头:“张昭他们是老了,面对压迫力,心中有危机感了,生怕日后退下来的时候无力争锋,想要在有能力的时候为子孙留条后路,所以异常担心储君的问题很正常,但是吕布顾雍他们比张昭他们年轻,有时间,有精力,有拼劲,而且在他们心中,陛下如今也还年轻,没有必要为储君之事斗起来,反而让陛下失望!”
“哼,他们如今是稳得住,但是估计也稳不住多久,要是朕拿下的西方罗马帝国,完成的战略的最后目标,实现了大吴朝大同天下的野望,他们肯定会动,而且关乎自身利益,他们早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32408/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3240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地方制度的编制 上)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拾一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