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正的人困马乏,可再苦再累也不能休息太久,因为身后还有追兵。建州的骑兵们开始在一个水塘中饮马,解决个人的饥渴的问题,而就在这时,前方的斥候j疲力竭的回来了。
“启禀两位摄政王,前方发现大量明军骑兵!”
这是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多尔衮愣住了。
“兵力如何?”还是济尔哈朗持重,他坐在地上赶紧问道:
“回王爷,估计不下两万。”
“跑不掉了...我就说当初直接回老寨,进入深山老林中,那里我们最熟悉,明军能把我们怎么样?现在好了......”开口抱怨的是阿济格,他说的老寨自然是赫图阿拉。
“屁话,回到老寨等死吗?那里的空间不适合现在的我们,老寨那里多贫瘠你不知道?那里能养多少人?回去,回去就永无翻身之ri!”济尔哈朗终于显露出了他的威严。
“算了!这都什么时候了?十二哥你就不要抱怨了,郑亲王说得对,我们回了老寨也是等死,那里养不起多少兵,与其唉声叹气,还不如现在就冲过去,只要能够过了这一关,我大清就还有希望。北方地域辽阔而寒冷,到处是深山老林,明人无法适应,将来那里就是我们的天下!”多尔衮从短暂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他知道此时不能丧失斗志,开始给阿济格增加信心。
“明军的...骑兵太强了,那可是两万,我们怎么过去?”阿济格没信心,因为他的信心早已被周虎臣的军队打没了,那支军队根本就无法战胜。
“我知道在哪里过河,派部分骑兵掩护吧!”济尔哈朗转战南北,对这一带很熟,他知道最佳的渡河地点。
“杜尔祜是晚辈...素来骁勇善战,那就让杜尔祜去掩护吧!”多尔衮看向济尔哈朗,他拿出了自己的建议。
“杜尔祜没有问题,那就事不宜迟,让杜尔祜过来商议一下!”济尔哈朗叹了一声,但没有迟疑,因为手下善战的将领已经不多了。
杜尔祜是已故安平贝勒杜度第一子,而杜度是褚英的儿子,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这位长子是被努尔哈赤圈禁两年后亲自下令施行了绞刑。原因还是因为个人,褚英生x残暴、心胸狭隘,加之战功赫赫,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从而努尔哈赤的“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以及一些兄弟们与褚英都不和,于是在努尔哈赤面前告状,努尔哈赤经过调查也发现了褚英的存在的问题,解除了他的兵权。可褚英不思改过,却将不满溢于言表,被软禁后值努尔哈赤携众皇子、大臣出征,褚英焚香诅咒告状的五大臣和兄弟,并扬言等掌权后要处死五大臣和那些兄弟而被宫中的密探再一次告状,从而酿成了悲剧。
这个人选很合适,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不能去,阿济格看样子去了也不会有作战的勇气,一直被闲置的杜尔祜成为了牺牲品。这种利益加政治的关系错综复杂,杜尔祜是悫厚贝勒,也是一员骁将,但由于褚英的原因一直被压制,这种时刻让杜尔祜出战理所当然。
杜尔祜不敢抗命,谁说皇家无亲情?作为杜尔祜来说,他没有任何拒绝的可能,不用为了大清,就是因家人的关系他必须出战,而且要死战才会给家人留下生存的希望。(www.77kshu.cc 奇奇看书网。)
第351章 许诺
凡河是一条蜿蜒几百里的小河,这条河水宽窄不一,也正是这宽窄的巨大差距让凡河很容易通过。
为了防止被围,炮灰杜尔祜带领五千骑迎向了前方的明军骑兵,其余人在济尔哈朗的带领下开始向西逃。西行十余里再往北的凡河边就有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只有几十户人家,人家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济尔哈朗知道这个村庄之北有一座石桥。
这一段的河水有很多弯,再往西不远处就是辽河,济尔哈朗对这一带很熟悉,他果断地带队奔向了那座石桥。
当济尔哈朗踏上石桥,他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看来明军对这一带并不熟悉,如果明军骑兵卡住这座石桥,恐怕这些逃往这里的大清皇族、士兵和家眷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过了石桥西侧是向东北婉转的辽河,逃跑的队伍必须折回,然后沿着辽河边前行约三十里就是铁岭卫。铁岭卫原是明初高丽江原
道元山南的一个卫所,属于古中朝边界,后因边界地区的争夺,朝鲜人向鸭绿江推进,铁岭卫并入了朝鲜腹地。为了解决领土争端,明廷做出了让步,把铁岭卫迁至古银州,从此这里便以铁岭这个名字名世。
明正统年间修筑边墙,铁岭、开原和今昌图县南部部分村镇在边墙之内。边墙之外西、北部昌图一带成为蒙古部福余卫游牧地,
东、北部西丰、清河和开原、铁岭东部为海西女真叶赫、哈达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171470/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17147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 76 部分阅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未知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