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的作战经过短暂而简单,但这种短暂与简单让在高处观望的蒙古贵人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大清国会失败,会败的这样惨。
这些明军不是以前的明军,明军骑兵也不是以前的明军骑兵,这是质的变化,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而这种作战方式好像很适合在广袤的草原作战,很难破解。
明军的斥候还在纵马不停在周围奔跑,而明军的骑兵大队也出动了。
巴达礼和满珠习礼级别最高,也是这些蒙古骑兵的领导者,两人面面相觑,战还是不战?
满珠习礼和建州人走的最近,他是大清的皇亲国戚,这个时刻不能犹豫,他果断的提出了了自己的建议:“大汗,我们是长身天的子民,岂容明人在自己的领地牧马,兵力占优,可以一战。”
“我们还有纵深,不如...派几千人探探明军的虚实。”
巴达礼很谨慎,这种谨慎未尝没有道理,完败清廷说明明军应该很强,自己对明军的战法也不了解,在这广袤的山地和草原,明军不可能比蒙古人更适应。明军素来靠补给供应才能够维持战斗力,广阔的草原和山地补给困难,增加纵身也是一种最佳方式。
“那就让额森郡王出战怎么样?”巴达礼毕竟是名义上的大汗,满珠习礼必须要尊重巴达礼的意见,而左翼前旗的札萨克额森郡王是阿济格的大舅哥,让他出战有政治的考虑,也就是说,额森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出战很合适。
“多罗马图鲁郡王所言极是,额森郡王出战再合适不过,探探明军虚实也好。”
这类似于协议出战,蒙古以部落为单位,因为每一名旗丁都是自己的力量,是自己统治的根基。蒙古人要为自己考虑,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额森当然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他不愿意做先锋,但不做先锋由不得他。大汉的命令必须执行,否则就要受到很严重的惩罚。
为了不受到惩罚,带着满相不情愿,额森率领自己的四千余骑兵冲出了大队。
“轻骑战术!”
额森所说的轻骑战术就是游动攻击,就是不和明军硬碰硬的作战,这也是蒙古人最擅长的一种作战方式。额森可不傻,他大概知道明军骑兵的作战方式和强悍程度,自己远远不是对手,因为他的旗丁有人随同清军入关,也让额森对明军的战斗力有了基本的认识。
明军来的速度很快,也很多,就在额森准备轻骑战术的同时,冲上来的明军却给他展示一个令人绝望的战术。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敌人要采用不同的战术。说着简单,但运用起来很难,因为战场的情况总在千变万化。孙大勇不是一个智将,在他的脑海中没有太多的智谋,但他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从不畏惧战斗,从来是遵照命令行事。孙大勇信奉一个真理;周虎臣的指挥是最强的,他只要遵照周虎臣的命令去执行就可以解决一切。([m.sharjah.cc 沙迦小说网]。。)
第332章 环形战造成的后果
孙大勇采用的是骑兵环形战,这种战术自然是来自周虎臣。
采用这种战术有孙大勇的考虑,因为这里的地形地势很适合这种战术。
面前是一个南北贯通的战场,而两侧是高坡,横向宽度约三四里,这三四里的地形相对平坦,很适合骑兵作战。
额森其实就是想采用袭扰战术,既然巴达礼要试一试明军的深浅,额森也就不客气了,为了降低自己手下的伤亡,他这种战术也是出于无奈。当然,额森打不过就要逃,如果明军不堪一击,他也不介意去勇敢一下。
距离开始拉近,明军骑兵的队形是线型,而且有些偏右,速度好像也不算快。
勇敢的长生天子民们开始嚎叫,这是即将冲击的前奏,而也就在这时,明军骑兵开始改成偏左斜向冲了上来,冲击的方向是蒙古骑兵的右翼。这是骑兵作战的常规战术,骑兵要闪出空间,而右手是持刀的手,双方正好可以交战。双发的速度越来越快,斜向冲击是接战的前奏,骑兵作战无外乎弛射和近身搏斗,当然,现在还有明军的马上火铳射击。
很近了,双方骑兵已经进入了百步之内。
突然间,明军的排头骑兵加大了转向角度。
在蒙古骑兵的不解中,明军骑兵继续向自己的左前方奔驰,而且角度越来越大。紧跟着,这名排头骑兵的马枪举了起来。马匹的节奏是一种起伏状态,随着这种起伏和加速,这名明军骑手的战马形成了横向。
火铳声冲破了隆隆的马蹄声,明军骑士的第一次击发落空了,因为没有一个蒙古骑兵落马。
有第一声火铳就有第二声,就有无数声,而第一名排头的明军骑士毫不理会这些蒙古骑兵,他在继续飞奔。仿佛就像在逃出战场,并不愿意和蒙古人进行近距离搏杀。
没有机会开弓放箭的蒙古骑兵终于有人被击中,一名骑兵身体明显的一震,他一头栽落于马下。这时候火铳声不断在响起,当冲上来的明军骑兵达到横向就会毫不犹豫让自己的火铳击发,随后他们紧跟着前方的骑士纵马而去。
不停的有明军骑兵在跟上,在射击,也不停的再向前跟进。
双方距离越来越近,而落下战马的蒙古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171470/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17147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 72 部分阅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未知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