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几年前老县令还乡后上头新来那个胡老爷却不那么好对付了,仗着胡家的威风,一来就折腾人,哼,他还以为他芝麻绿豆大的官有多了不起,要不是刘家老太爷传过话不能动他,估计……嗑……妄言妄言了。”
王魁还真没看出来这个方大庆还真是个话多的人,什么都敢讲。
其实方大庆也是有自己的苦衷的,自从王魁贿赂方大庆,而方大庆回到易城以后报给刘县承之时不停的给竹林人家说好话,刘县承也认了方大庆立了一功。可惜没等方大庆来得及高兴,本来就掐的紧县令大人来了命令,要他盘查竹林的情况,将他们逃掉的‘税赋’补上。
按协议说县承是可以替王魁挡下的,当时王魁也有超出协议的范畴(捣鼓了个客栈出来),但方大庆和县承一商量,觉得也该给王魁敲个钟,顺带着拉拢一下,刘家也是大商家,明白王魁如果做得好,保不准到时候可以收刮不说,政绩上也是大大的一笔,但前提就是要把王魁牢牢的抓在手里,不然功劳要是别自己的对手抢了岂不是可笑。
“这样吧,方老哥也算是老熟人,我就不把你当外人了,按老哥的想法,这次得拿多少才能成事?”王魁想探探口风。
“东家说笑了,这样的事情我怎么能下定论。不过一定要我说,起码也要一二十两。当然不是缴给谁都行,还要看东家站在什么位置,也许不用,也许更多吧!”方大庆似乎也被王魁的态度打动。
‘好嘛,我开个纸坊都才借到三百两,你一下子就弄去十分之一,还要我表明立场……’想想王魁觉得挺来气的。不过王魁是不敢得罪其中任何一人的,可是要立马选择队伍王魁也下不了决心。
“看我这人,老哥难得来一次,高兴坏了都忘记老哥一路劳顿,这样,我安排下人先去休息,晚上给老哥接风,到时候咱们接着商量,可好?”
“那就叨扰了!!!”嘴里心理都是明白,但是人们却总喜欢客套。
“全叔,你怎么看?”等支走了方大庆,王魁和全德刚来到王魁的书房商量到。
“当年刚到易城我就跟了公子,对这些人都不胜了解,不好妄下判断。”全叔也是一脸的苦闷,脑门都拧成了麻花。王魁知道他话没完,只是静静的等着他整理思路。
只见全叔叹了口气说到:“方大庆不可信,毕竟一看就知道是县承那边的人,肯定没有县令的好话,只是胡县令真能孤身一人在易城和老氏族斗个不分高下,远水解不了近渴,想来也不可能光是靠长辈的扶持那么简单。”
“但有一点也许方大庆没说错,刘大人这边的实权也许是要大一点,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刘大人家族在这边盘踞几代,自然有其独特之处,想来也是县令虽然官大一级却双方对峙局面的更本原因。”
“综和两方面看,势均力敌,其实我估计我们参不参与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两边也许都是利用我们来叫劲了,我们站那个位子比较好我就说不清楚了……”也许是时间长了,全叔也了解王魁的风格,最后的决策虽然是王魁,但分析却是要大家一起做。
“我看还是不行,情况还是不够清楚,我还是去趟易城,估计也只能见机行事!”思虑全叔的话半天,王魁冒了句话,像是通知,又像是在提议。
第二十一章 联手?
第二十一章联手?
全德刚乘着一头骡子,王魁和方大庆则坐在他身后跟着一辆马车上,一行人摇摇晃晃进了易城,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阔别这个地方有近两年了。
说起来,已经很久未走过如此远的路,好几十里不说,天公不作美一路来都下着雨水;特别是竹林出来的那一段,毕竟虽然王魁整修过,遇到这样的天气还是非常不尽如人意,陷入泥坑等情况时有生,还好王魁带着两个家丁不然指不定把自己搞得多狼狈。
因此,当王魁远远望着易城城墙的时候,他便有种解脱的感觉。
与他离开时比,易城似乎没有太多的变化,外城的人家住的泥坯房还是那么破烂,内城的商铺三三两两的客人进进出出,不时地有驮马或行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大多显得有些疲惫,也许多数都是路过的商客吧!
到了全叔以往常住的客栈前,方大庆便和王魁考了别,约好晚上或明日中午城东客来酒楼一起吃饭,如果可能县承也会光临,自然是要先去预约一下子。
这次和王魁出门的家丁却不是并文或付波,而是另外的家仆。刚进客栈,王魁随口便问了一句:“第一次这里?”
“几年前跟着爷爷来过一次”一个得意地回答。“是第一次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171182/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17118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 20 部分阅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未知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