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白清明开口:“秋公子对朝中的事很上心啊。”
“先生不要介意,不过闲聊罢了。莫非白先生也不知道当年的榜眼何去何从。”秋忆鸿打起精神。白清明长叹一声:“唉,你想听,我就说说。”
“当年高中榜眼的举人叫做白定关,他在放榜后就云游四方了。”
“那白先生可知为何啊。”
白清明有些自嘲的一笑,“因为他不愿意在朝中等待二十年。”
秋忆鸿从范宋两位尚书了解到当时的情况是,烈祖在殿试时倾向于范丹文的策论。策论的题目很简单就是问何以为国,让进入殿试的举人们讲一讲当下朝廷如何作为。这个问题他们三人在未参加殿试前就曾讨论过,范丹文认为对内以柔用十年甚至二十年去慢慢变革天下,对外则以不动如山,稳固江淮一线,荆襄一线,最好再把川陕一线加上,三线贯通作为对敌防御的三大重点地区。在此期间积蓄力量,收拢地方权利汇于朝廷,集中与皇权。要想做成时间自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作为皇权的代表秋家要与地方上的政权代表讲和,从而稳住大局,争取时间。而宋来喜与那位白定关认为,秋家掌握有自己的军队,且战斗力强,可以用秋风扫落叶之势收拾掉地方藩镇,更快的进行变革,从而整合力量进行北伐。并且那时候草原蛮子在中原的兵力已经被消耗掉一半,他们二人觉得不能给草原人那么长的时间恢复力量,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北上反攻,最多也要在五年之内。其实在秋忆鸿看来,范丹文的看法最为妥当,用尽可能长的时间积蓄最大的力量,从而用最快的速度收复中原。而收复中原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继续北上,最终要在关外与草原骑兵一决胜负。所以秋烈祖问得何以为国就是在问何以为全胜,仅仅保住江南,反攻中原是解决不了北方外患的。
“先生醉了。”
“确实醉了,秋公子见谅。”
当然见谅了,秋忆鸿在听到那句不愿二十年的等待心中就有了定论。
(本章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142871/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14287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9章 不愿等待)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己不予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