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白起突然夸下海口。秦王大笑了三声,“如此,寡人应该希望联军多来一些喽!在家门口收割敌人的首级,我大秦的高爵位应该又会有不少!”
秦王的玩笑让不少人发自内心地笑了出来,大战来临前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秦王和武安君都在考虑如何加官进爵的事情了,这一战当是秦国的复仇之战。群臣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太子柱笑得也很开心。通过观察秦王,他知道了如何调动朝堂的氛围,让群臣如何为自己所用,贡献智慧。如果台上换做是自己在位的话,一定会神色沉重地征求群臣的意见——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六国联军!
秦王很喜欢这样的朝堂氛围,他关切地向太子柱问道:“太子,如何?武安君所说的看法你怎么认为?”
太子柱略一犹豫,整理了下自己的思路后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儿臣以为,武安君所言甚是。不过。赵国也有明智之士,如上卿蔺相如。他们应该看得出其中的深浅,若是赵王跋扈、一意孤行,他们劝说而赵王不听,儿臣以为我大秦可利用一二。若是他们对此事未置一词或者附议,儿臣以为,这里面肯定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秦王听后眉头一皱,自己想当然地以为赵国是接连大胜利。这才得意忘形,想要通过号令各国一起伐秦让列国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却忽略了赵国是否会有更深层次的计划。
魏冉有些惊喜地看着太子柱。实话说,太子柱不同于他死去的王兄那般仁孝,只能说有些小聪明罢了。但也许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前的太子柱怕是知道自己没有机会继位,所以才干脆纵情山水为乐。谁想到随着公子市、公子悝的去世和他王兄的去世,他成了唯一的法定继承人。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少了玩世不恭,多了深谋远略。
&报称,赵国蔺相如对此事不但没有反对,反而积极推动。”魏冉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却推翻了太子柱的第一个推测。也就是说。太子柱应该是任务赵国君臣有所图谋。或者说,蔺相如有所图谋!
秦王点了点头,承认了丞相魏冉刚才所说的正确。“太子,你认为赵国此次另有图谋?”
太子柱点了点头,笑道:“父王,儿臣以为,这次赵国出力不讨好地想要联合五国伐我大秦,不过是继续打压我秦国的声威罢了。实际上却拿不到一些好处的。这次蔺相如之所以推动这件事,应该是有私心的。”
&心?”群臣听后和秦王一样,都很是惊讶。
&只是儿臣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父王觉得有道理就听听,没道理的话就权当是儿臣说了一个笑话。”
太子柱谦虚起来,秦王揶揄道:“太子,你大胆地说就是!寡人支持你!”
秦王都这么说了,太子柱也就没有再犹豫,言道:“将相和的事情父王很是清楚吧!”
秦王点了点头,这是发生在渑池之会后的事情,当时成功挡住自己羞辱赵王的蔺相如因此而由大夫提拔到上卿的高位。百战百胜的将军、上卿廉颇对此不服,言语间对蔺相如颇不客气。蔺相如不以为意,谦让有加,折服了心高气傲的廉颇!引出了一段负荆请罪的佳话!
&相如此人出身低下,廉颇也是边将出身,不为赵国宗贵所倚重。这样的人,也许可得一时的高位,但却永远不会被赵国上层所接纳。父王您好好想想,蔺相如可有什么交好的宗贵?廉颇更不必多说,心直口快,得罪的人不可胜数。如果不是有蔺相如在身边保着,像廉颇这样的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秦王暗自点了点头,这也是赵国的一个传统。平民出身的,职位可高但名声地位不显。像封君,赵国的封君都是和王室有关系的。就连望诸君乐毅也是名闻天下的名将,才凭借着这个获得君位。说起来,蔺相如的出身甚至还不如廉颇呢,廉颇好歹是良家子弟,蔺相如干脆是当过宦官的宾客。
&我半个小时,写好剩下的部分,已经订阅的可以刷新再看。回来得太晚了,抱歉啊!)
赵国,邯郸。
齐国最近的风头很大,搅得中原不宁。无论是突袭楚国还是针锋相对地和燕军对峙,这都不符合齐国以往的作风。不过这也给了赵国一个口实,处于大义。赵王决定出兵教训下齐国。
对于出兵,赵国群臣是分为两个阵营的。保守派以为寒冬将至,补给不利;主战派以为兵贵神速,有意识的控制住战争的规模,让齐国收敛些就好。
所以,在齐国罢战后的一个月,赵国的大军迅速集结起来,开赴赵、齐边界,领军者乃是名声不显的国尉赵奢。齐国对此的反应谨慎了许多。一方面。齐王派出田单为将,出兵五万死守河水(即黄河)防线,另一方面,齐王派使臣前去邯郸问诘。
不过五日的功夫,齐国的使者就抵达邯郸。使者正是在齐国称得上是位高权重的上大夫貂勃。
貂勃深知,每拖延一日的时间,齐国就多一份危险。最糟糕的是,齐国完全不知道。自己没有得罪赵国,赵国兴师动众地犯边。是抽了什么疯。对齐国来说,这完全就是一场无妄之灾。几个月前窃取楚国两个县邑的喜悦瞬间被冲没了。
就国力而言,赵国甩出齐国好几条街。短短的十几年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13295/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1329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一百七十九章 暗藏玄机)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蚂蚱不吃鱼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