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木林森444):没有弹窗广告,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下载!手机版:m.69kshu.cc

龙啸大明第一六四章 教育和科举(上)(2/2)

文/木林森444
龙啸大明 | 本章字数:1186 龙啸大明txt下载 | 龙啸大明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千面风华庶女妃、嫡女重生记、千亿追妻,医生妻子太高冷、绝绯善类之帅哥闪开、偏锋[重生]、重生之剑荡八荒、重生之未来少年、重生宠婚农家女、邪凤重生:逆天二小姐、天娇绝宠,悍妃戏冷王、二嫁,王爷有礼、重生金融王朝、

商毅也同意内阁的意见,不过他想深了一层,就是对科举进行一次革新。

尽管商毅也知道,科举制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也不打算彻底取消科举制度,因为商毅也找不出一套比科举更好的选拨官员制度。这就好比在另一时空里,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对高考制度口诛笔伐,强烈攻击,但却还是要一年一年的办下去,因为不管怎么骂,谁也拿不出一套比高考更合理的制度出来。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各种规则,制度己经十分完善了,而且也确实是一种相对比较公证的官员选拔制度,直接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因此自宋以降,中国的主流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产生,而且在宋朝的宰相、明朝的内阁大臣、清朝的汉族军机大臣,不仅要是通过科举产生,而且还必须是一甲进士的范围内产生。在明朝中后期,就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在十八世纪的欧州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赞叹不已,因为不论出身,只要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就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官员,这是相当文明的表现。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在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使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而且在考生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在近代以前,中国的识字率一直高于世界水平,科举制度在其中也发捍了重大作用。因此科举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不好的是科举的形式和內容。

商毅知道在这个时代,科举最大弊端就是形式单一、呆板,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而考试内容则与实际完全脱节,在宋朝的时候,科举的题目还会与时政挂勾,而文章的形式也没有俱体的要求;但到了明朝,科举的题目已经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以內,而且还是以朱熹批注的四书五经为标准,不允许有自已的思想,内容也是纯粹的讨论道徳,同时文体必须是以八股文。结果造成了思想僵固。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只能钻迷在四书五经和八股文里;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另外由于科举只考文章,不考其他,因此除了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通过科举出来的官员都会发现,自己除了能写一笔好文章之外,对做官需要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一窍不通,只能依靠手下的师爷、书案、孔目、衙役等一干吏员来处理政务。而这帮吏员也趁机蒙上欺手,雁过拔毛,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

而清朝代明之后,又把科举几乎原封不动给继承下来,同时对科举的內容管得更严更紧,结果造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全面禁锢,万马齐暗。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 by:da50s2x|10284|744464 -->


状态提示: 第一六四章 教育和科举(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一六四章 教育和科举(上)(2/2) 返回《龙啸大明》目录下一章:第一六五章 教育和科举(下)(快捷键→)

推荐阅读甜婚憨憨重生之苍莽人生征战从刀剑开始邪君的第一宠妃漫威的神王师姐凶残重生之星空巨蚊从火影开始卖罐子宋士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南烟尘缘录福妻临门:京城第一美容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