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军事会议当场就分成两派,一派以郭图为代表,认为既然曹操亲自来劫营,那么他留守大营的兵力就不会多,千载难逢的机会,索性来个釜底抽薪;另一派张颌等的主张是,兵来将挡,他既然来劫营,那我们就去救应。两派争执不下,只好袁绍自己来给自己拿主意。其实在我看来两个主意都可行,但是袁绍此时“凡人”的一面表露无余:他决定兼容双方的意见,一方面派一支部队去救援“乌巢”,另一方面派人去攻击曹操的老巢。这个时候我不知道袁绍是否还在想搞平衡呢还是怎样,反正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直接导致的是两头落空;并且他的用人也有很大的问题:张颌他们是不主张去攻击曹操老营的,结果派去攻营。私下里想:张颌他们即便有打下曹操老营的这个能力,他们下意识里也未必真会卖力(谁愿意自己打自己耳光)。当然这个是讲私心了,史书没有记载张颌当时怎么想,但最后张颌反戈投降了倒是真的——张颌自己都没信心,这个仗是没办法打。
张颌最后投了降算是给曹操的意外“大礼”,那么袁绍给“乌巢”派去的援兵却给淳于琼帮了倒忙!本来淳于琼手里面是有足够的“资本”和曹操的数千人马一搏的,起码勉强支撑一下局面还是可以办到的,但偏在此时,袁绍的援兵从曹操的身后面兴冲冲赶来了。表面上曹操陷入两面夹击的不利境地,但曹操“超人”的“小宇宙”此时却爆发了出来。这种态势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当你把反面加热的时候,其正面也一样会发烫!于是曹操就拿“正面”烫向了淳于琼,任由后面的火焰在越靠越近。而曹操的手下们也感觉到了火焰临近的灼热,于是个个就像田单的火牛般冲向淳于琼的粮营。当淳于琼看到冲在最前面的那个小个子火红的眼睛的时候,他被“出局”了(此战一说乐进手刃淳于琼;一说淳于琼受伤被虏)……
当滚滚热浪和扑鼻的焦香夹带着血腥味冲着袁绍扑面而来时,袁绍已经由“凡尘”开始跌落“地狱”。他奋力的想爬出“地狱”,拼命地向北逃去,跟随他的只有800骑兵,还有和他一样打赤膊的儿子。
跟着“乌巢之火”,曹操又烧了第二把火,就是烧掉了之前曹操方某些站队不坚定的人与袁绍平素往来的书信,这把火同时也烧掉了袁绍的最后一点脸面。
尾声:
曹操现在可以安心做点别的事情了,比如从头至尾一直孜孜不倦的骚扰着自己的刘备同学。袁绍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当初劝他不要出征的田丰给杀了,原因还是面子问题。转年,袁绍也在一声叹息中告别了这个尘世,散手人寰的同时,却留下了还将经受近5年战火的广袤的河北大地。
曹袁两家的争斗还将继续,袁家在河北的盘根错节的势力使我们的“超人”前后还要用上几年的时间才基本搞定。有人说如果袁家几个孩子不搞内讧;如果袁绍没有将几个小辈分驻各地引来后患;如果没有西北的马腾等横插一杠,那么曹操未必能一口吃下整个河北。但历史不能“如果”,不过有几点我还是凭良心说一下:袁绍开始将自己的亲子派驻各地这个举措从当时来讲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拿袁谭来讲,开始和公孙瓒打青州的时候,表现得十分卖力,如果不是一家人,谁那么卖命;高干打河东,一时战局还是很有起色的,如果马超不来,郭援也不会死(凶手是庞德),河东事也的确难讲;而且袁绍一统河北的时候,基本没有大乱也是和这点有关系的。至于自己身后发生的那些难堪的事情,我觉得主要是袁绍犹豫不决,立嗣太晚。曹**的时候,他的儿子曹彰也拥兵企图夺权,但这个想法在众人面前一点“卖点”都没有:因为老早的时候,曹魏家的人都知道,曹**了,自己的主子就是曹丕!
再说说袁绍死后的“天下大势”:刘表拍着自己的大腿正对刘备感慨“悔不听君言”;江东“碧眼儿”已经坐领江东;刘璋正没完没了地给自己的老爹擦屁股;西北军已经和曹操议和。随着河北战役的结束,郭嘉、张绣、孙策等一辈已经离开了这个历史舞台;而马超、贾逵、孙权等一班新星却已经冉冉升起;诸葛二这条“卧龙”即将被另一条“真龙”唤醒。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69kshu.cc/112966/
发表书评:http://www.69kshu.cc/book/11296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这个就是从网上抄来的帖子,分析的很透彻,建议看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异灵血谢谢您的支持!!